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中年其實是人生的顛峰

1010702-轉貼洪蘭 洪蘭中年記憶數字能力哈佛大學我慌亂的在皮包中翻找隨身碟,馬上要上課了,隨身碟卻找不到,我正預備把皮包整個倒出來徹底找時,助教進來了,把隨身碟交給我說:「老師,檔案已經灌好了。」我望著隨身碟啞然失笑,原來我一進教室便把隨身碟給她了,我卻忘得一乾二淨,自己嚇自己,嚇出一身冷汗。 精采重點: .推薦!〔天下30 美麗台灣系列活動〕尋找天下人,票選天下封面... 當我把這件事講給我同事聽時,他們第一個反應便是「人老了,就是這樣」,我卻不認為是如此,年輕人找不到東西會說找不到,為什麼我們找不到東西卻要把它歸因到年齡上? 美國的專欄作家威廉薩菲爾(William Safire)在報上稱六十四歲的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為中年人,結果被讀者嗆「你以為他可以活到一百廿八歲嗎?」我看了覺得很不解,人都會老,為什麼又歧視老?我們常常只看到年齡帶來的限制,卻忽略了年齡也有優勢。 其實人的認知能力並沒有隨著年齡而下降,中年的腦表現的並不比年輕的差。 美國有個研究,自一九五六年開始,系統化的追蹤六千名廿歲到九十歲各種行業的人智力的表現,每七年測試他們的認知能力一次,結果發現四十歲到六十歲的受試者,六個測驗中有四個,在中年時的表現比他們在年輕時來得好。 這些測驗是:詞彙(你能認得多少字及找出它們的同義詞)、短期記憶(一次能記住多少個字)、空間能力(可以多快的辨識出旋轉了一百八十度的物體),及推理能力(如143254365後面應該接什麼數字? 答案為4然後是76,因為1-43、2-54、3-65、4-76),其中邏輯推理,男女性都在中年時表現到達顛峰。 只有數字能力(可以多快做加減乘除)和反應速度(看到訊號能多快按下反應鍵)略遜他們廿五歲時的自己而已。 最近大腦掃描也支持了中年期是智慧顛峰的說法:二○○一年,有個實驗掃描七十位十九歲到七十六歲的受試者,發現在額葉及顳葉這兩個跟語言有關的腦葉,大腦白質(神經纖維上面包的髓鞘)一直有增加的現象,且在五十歲左右到達頂峰。 這個實驗證實了哈佛大學以前看到髓鞘會隨著年齡一直增加的發現,這所謂「中年的智慧」(middle aged wisdom),也跟「柏林智慧專案」(Berlin Wisdom Project)所得到的結果相似。「人到中年」並沒有那麼灰暗,相反的,實驗指出中年其實是人生的顛峰。 中年人處理事情比年輕人圓融,所謂事緩則圓,事情容易辦得通。當實驗者放憤怒的短片給年輕和中年人看時,他們的杏仁核都有活化,但是中年人還多了控制情緒的前額葉的活化。 中國人說「老謀深算」、「薑是老的辣」,中年人懂得衡量情勢,控制情緒、不魯莽、不會因小失大,難怪美國的總統候選人必須要卅五歲以上才有資格,顯然「嘴上無毛做事不牢」,年紀大不見得是壞事,人不必怕老,只要時間過去,換取到經驗與智慧,就沒有白過一生了。(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台灣49~52年次現在為中壯年的時代,以前職場所接受的挑戰與閱歷在心中,在49年次之前有著企業高階主管交棒與接班人的實地訓練,但曾幾何時,整體大環境的變遷,企業願意犧牲中壯年的中高主管(壯年期),而讓高層主管領軍現在年輕人,漸漸地中間產生代溝,年輕人不想等太多時間,希望一夕間能耀升中高階主管,而高階主管卻慢慢被企業善了成退休與顧問職(此時這些顧問也開始利用現有企業人脈來展現第二春,心已經非在企業內),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乃為一定之理,環顧目前企業於有著疑問?為什麼找不到人才?但又何曾想起這些49~52年次的中壯派呢?在一般投遞履歷中,企業有兩個狀態:招募人員每人每天必須過濾上百封的求職函,其篩選最快的方法就是年齡篩檢法,況其企業主所需要的人才卻一直找不到還有一個問題:需求單位主管(面試主管),看其求職履歷與面試狀況確有不安全感(怕被取代),所以告知BOSS找不到合適的人,這些中壯年的朋友並非要位居高職,只希望能將經驗與專業做某一種傳遞(有聽過Coach)嗎?企業的價值在於年輕人與中壯年和企業主一起合作一起彌補彼此的不足,才能讓企業耀升國際舞台,讓企業與台灣能發光發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